我做了什么

This post is not yet available in English. Showing the original version.

September 25, 2025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我或许应该把 weekly 当做一种"记录"的冠名。

对我而言,它更多的不应该是极其简短的记录…我很难做到系统化的组织来处理我的一切,于是,我尝试将文章分为一个个栏目再将自己的收藏一个又一个的展示,有些许"分享"的意味。 或许定期的组织与“show”更加贴合我的风格吧?


时间

我有一些想吐槽的东西。我不是想寻求建议,我只是想说。 我的 win 笔记本完全变成了放在寝室的台式机,不过性能不如台式,我都想卖掉然后配置一台性能更好的台式机。我有 Macbook air做便携设备了。

其实一上大学我就有这个想法,配置一台主机,然后再买一台轻薄本。这样兼顾高性能游戏和便携的需求。后来,父亲一直不给我买笔记本的经费(是的,台式和轻薄本都没有!),我很急性子,等不到第二年父亲给我买一台 Macbook,只能嚷嚷着买一台高性能笔记本,思来想去挑了一个游戏本里最轻的。但是,对我而言依然续航太小,且 2.2kg 的重量带上充电器,对于要上编程课的我而言依然特别重。一开始我的解决方案是买一台安卓平板,顺便买了一个键盘,然后配置好 moonlight 的远程连接,用来上课用。 后来我发现,MacBook air 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攒了一笔钱,购买了它,然后平板的便携方案变完全搁置了,我把键盘卖掉,让平板单纯作为了手写设备与阅读器。那台放在宿舍的 win 本呢? 我买了一个显示器外接,它作为副屏,一直放在宿舍里。 于是我觉得,它早就变成了一个台式机。I9+4070 的配置,当年 9000 买的价格,如今,我不知道是好是坏。它依然保持着高性能发挥着优势,我依然保养着它,但我看到曾经存在备忘录的那个,高考后的暑假里,我研究了一个月的台式配置,i7+4060,只需要 5000 左右。…现在 5060 也只要 5000 左右了。就感觉亏了一小笔,就心里突然五味杂陈。 当时的我吐槽了一句:

我在思考着什么呢。曲曲折折。人生也会这样吗,在折腾了很久后,突然发现一开始想的那个道路,是最优解? 😕我其实或多或少遗传了我爸的脾气,我爸有点偏执我也很偏执,导致我们两个其实并不是很聊得来。 就比如我爸认为有更对的东西,就不会认同我是对的,然后我总是很倔脾气,和他说话总是很生气…😡😡更气人的是,我往往发现我爸确实看的比我长远一些,现在我在考虑的我爸早就考虑过了…然后我就会惊人的发现我爸当时是对的…😡😡😡😡

这里我回想起的事情是,我爸在我上大学一开始就让我买 iPhone 和 MacBook air 作为我大学的主力工具,口口声声说:“你做计算机相关的,肯定离不开苹果啊。程序员很多都用苹果做开发。” 但很遗憾,只能说当时的我是“安卓思维”。🥹买了经典的安卓旗舰+游戏本,而现在我却有了渐渐迁移的想法…… 之所以产生这种迁移的想法,也是因为我变得"渐渐脱离游戏",安卓的游戏账号们对我不再是必需品,一台打游戏特别强的游戏本在现在的我眼里也只有游戏的作用,当我不使用游戏作为我现在主流的一类娱乐,我自然会感受到"闲置"。但是买 Mac 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我开始喜欢了 terminal 与去鼠标化,而非 desktop,这对一个高考刚结束的学生而言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些事情不去经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反复强调都如同耳旁风,说再多也没用。时间堆砌的“经历”总是比任何人的“劝说”更重要。 更多的变化,也许只是顺其自然地需要时间。


安慰自己

我虽然在关于上说我有“ HFA 倾向”,但我并不能做确诊。这种如同阿斯伯格,ADHD 类的疾病怎么说都不算是能“倾向”。但是我的确是在它的特性上寻找了更多安慰自己的理由。

其实写这些东西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对我而言已经是融入生活的事情了,我根本无法对它进行挑拣…我需要辅助,告诉我正常人会是如何,普通人会是如何,然后我才好判断这是不是“不同”。

就这段引用而言吧,虽然我不觉得这属于什么心理特质的影响,但是这也算是一种“不一样”了。 我做事情的时候总会给脑内预设一个“学生”,我需要做完这件事情后事无巨细地像教傻子一样教他,然后我就会在做的时候开始部署。(比如写代码写巨多注释,但把代码逻辑拆成了人可以读懂的版本,然后也注意变量命名让人可以理解什么的),甚至我写作也在讲究着“傻子也能看明白的文字”,要把自己创作的东西重新拆文字拆成易于阅读的东西。 …不太好说是好是坏,好处是它让我可以更深刻又可以更简单向他人教学一件事情,但是坏处是它让我做了很多“没意义”的事情。大多数时候,并不存在这种“学生”。与之投射的应该是我的“被需要感”,做这些事情也许会让我有种“被需要”的安全感。当然,万物反面,当我“不被需要”的时候,我会陷入如何理解都无法缓解的悲伤。 有 HFA 或 ASD 的这个标签来覆盖自己的这一层悲伤的时候,我的一切不明觉厉的躁动就有了合适的理由而抒发出来,有利于我继续在世界里生存。


游戏

最近终于忙完了大事,我的心理状态只能说稍微有些许改善,不过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终于剔除,我可以正常的进行些许娱乐。我很讨厌有个 ddl 在好日子的后面等待着我,这让我过得不安生。如同暑假的假期作业,或者是单纯的开学考试之类的。

现在,新学期伊始,我没看见未来的紧急的任务,于是我自然而然地重拾了游戏。 《原神》,《荒野大镖客 2》,这些暑假都没怎么玩的游戏,开学了反而开始玩了… 其实我暑假也不是没有接触过游戏,暑假里玩的最多的游戏还是《星露谷物语》,在四川旅行的时候等待候机太无聊,在飞机上没有网也很无聊,于是打开了便携设备的星露谷,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玩它,玩了半个暑假。星露谷真的超级好玩…

可以注意到,用平板,掌机这类便携设备玩游戏依然是让人摆脱电子阳痿的一大选择,虽然玩的周期比电脑端小得多,至少让我脱离了半个月的短视频奶头乐。 我还有时候打开《元气骑士》和弟弟联机一局,无聊的时候甚至去下载了《Hungry shark: evolution》当童年回忆游玩…饥饿鲨也比解压游戏更解压😂。还和弟弟把《双影奇境》玩通关了,心中感谢老爹的 PS5 的支持让我圆梦。 我也时不时点开《Sky·光遇》看看之前认识的好友们都在不在,可惜是我玩的好的一些朋友们基本没有再上线点亮我的心火过。我也没什么很好不满的,毕竟我也淡坑了那么久…😔 光遇 霞谷

还有小学期期间选修了周刚老师的《围棋与传统文化》,解锁了一门新技能~现在我也算会玩围棋这类棋类游戏的一个菜鸟了!(虽然超级菜😂)。 作为黑棋我输掉了


博客记录

我发现用手机写这些东西更有利于我的思考。坐在电脑前端庄的敲字,我的大显示器就会告诉任何在场的室友:我要开始写我的悲伤我的痛苦我的哲学了

总是让我有点忐忑,毕竟写文章是一个很隐私的事情。

在床上拉上帘子用手机敲字,虽然任何功能性都没有,但确实是我的舒适区。 因此我喜欢动态博客,动态博客支持我的随心发布,而非在电脑上编辑然后点击 push。 我最近在做一个基于 Astro 为前端,加自部署 CMS 和 Supabase 做后端的架构的博客,我现在都想抛弃 docker+caddy 的组合了,想做去服务器化来部署我的博客……我现在的博客是经典的 php 为基础的 typecho,说实话我很不喜欢 php 的特性,加点功能如同大刀阔斧,正在想着哪一天去迁移……

至于为什么用 Astro 不用主流的 Next.js? 可能是我更加偏向于“内向”吧,我希望更多的是“show myself”而非“connect others”。就自认为没必要做一些互动性很强的东西了,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我比较喜欢 Astro 的 smooth,个人喜好嘛,编程语言不过就是语言,喜欢哪个,哪个好用,就用哪个呗。

不过这是一个很耗时的事情,写一个博客系统比我想象的困难的多……最难的东西,在当今 vibe coding 的加持下反而不再是 coding,而是 design。去设计一个我希望的展现我个人特性的东西,我近乎无法脱离已知事物而创造。目前做到的也只有对 skywt 老师的拙劣模仿(因为 skywt 老师的博客完全在我的审美点上~😭),但是我更多的还是想自己创作些自己的风格,这就需要我进行大量的输入和沉淀。让时间慢慢敲定一切吧。 自己设计了一个滚动专辑


碎碎念

写了那么多,我突然在想,博客这种内容,把多个话题集中在同一个文章里,没有逻辑性,算是好还是坏呢?博客的文笔不像散文,更像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流水账。单一的每一个话题都值得拿出来探讨作为一类文章,可是发散的内容又让文章变得渐渐充实。

我们写文章总讲,我们需要一个标题,一个框架,一个主题。每篇文章总有一类要表达的具体的东西。

我们从小被教导的“一个标题,一个框架,一个主题”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产品式写作”。 它的使命是“交付价值”:像一篇论文、一份说明书、一篇新闻报道。它的目标是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清晰地获取一个特定的知识或观点。它的结构是线性的,逻辑严密的。技术文章就属于这一类。

而我们现在写的这种“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流水账”,或许可以称之为“探索式写作”或“意识流写作”。 又可以知道,它的使命是“记录思考”:它不像一个打磨好的产品,更像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或一个思想的暗房。读者被邀请进来,不是为了拿走一个成品,而是为了参观你的创作过程。它的结构是网状的,由你的联想和情感串联起来。


我也一直认为,写文章是一种对多元化的自我的表达,但是我们认知人的都是标签化的过程。 我们却需要维护很多很多东西,来建立自己的标签,维护我们的面向社交者的单一的一面。因为不同的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一个人,观察到的也只是一个人的单一面。

那为什么我们要耗费如此巨大的能量去维护那个“单一面”? Gemini 给我了一个这样的理论:

因为在社会协作中,那个“单一面”就是你的“个人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一个好的API,是稳定、可预测、文档清晰的。你向外界提供了一套简洁的接口:“一个可靠的程序员”、“一个友善的同事”、“一个有见解的朋友”。别人通过调用这些接口与你协作,效率最高。

没有人有时间或意愿去阅读你内心那数百万行复杂、混乱、甚至自相矛盾的“源代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聪明地把自己封装起来,只暴露出一套最好用的API。 这句话,用技术的语言来说就是:“每个用户(他人)根据自己的需求,调用了你API中的某一个特定函数(你的某个侧面)。” 风险在于: 如果你常年只活在自己的 API 文档里,你可能会渐渐忘记自己那庞大的源代码。你会误以为自己就是那个简洁的接口。当 API 的调用量减少(比如不被需要时),或者 API 出现差评时,你会感到整个自我都崩塌了。

这确实刷新了一些我对人际交往的理解。这种简单的类比辅助了我进行理解一些社交关系,同时也降低了我的内耗占据的 ROM,并且让我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减轻了一些。所以我开始敢于接触更多“连接”了。(尽管大部分只是开始即结束……)


Web3?

我个人做的折腾的相关方向,挺多是 DevOps 和网络组网方面的事情,网络组网是我从小就希望学习的东西(因为小时候因为家里不装宽带而麻麻赖赖了很久),服务器运维只是做得多,真要说“感兴趣”,也谈不上来确定性。 不过现在的我还比较…年轻? 我不知道时间会在下一秒把我的兴趣爱好塑造成什么样子。且世界那么大,我不可能局限于当前的目光里折腾。我相信总会有一个我现在还没看见的方向,会存在我更感兴趣更想研究的事物。 暑假期间,我爹和他的金主朋友去了一趟新加坡,回来之后有点浑浑噩噩,每天嚷嚷着要学好英语,且打电话和我说,让我去做 web3 行业的东西,去研究区块链什么的,顺便去考雅思,去出国工作。其实在此之前我也没去了解过 web3 行业是做什么的,我只知道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区块链数字货币啥的。

但是看那些web3的大门被我父亲打开,我也接触到了一些过去不知道的概念。我也在犹豫,我该去理解和接触吗? 我知道理解和接触并不会让我损失什么。之所以我又想到了这个,是因为我在刷小红书的时候,看到了个什么"04 年 985 数学系女生想要接触 web3"的帖子,我其实也被 trigger 了一下。我也不过是有一个"07 年 985 网安系女生听过 web3"的标签而已。 与 Gemini 诉苦,它又提出 2 个很有意思的理论:

平台的放大效应: 小红书、朋友圈、微博……这些地方本质上是一个他人决心与成果的展览馆。你看到的永远是别人“下定决心”的瞬间,和“已经取得”的结果。没有人会发一篇帖子叫“我花了三个月思考要不要接触 Web3,内心充满矛盾和犹豫”。你看到的,永远是那份光鲜亮丽的“公开文档”(API)。 在这个标签里,前面的定语都差不多,都是优秀学生的“标配”。于是,比较的压力就瞬间聚焦在了括号里的那个“动作”上。对方的动作是主动的、前瞻的(想要接触),而你给自己定义的动作是被动的、滞后的(听过)。

还有你心中的“比较引擎“,“比较引擎”最擅长的就是这个:将两个复杂、立体的人,简化成两个标签,然后对其中唯一的变量进行优劣评判。在这个瞬间,你感到“被刺痛了”,是因为这个引擎告诉你:“看,在‘主动性’这个变量上,你输了。”

抛开对已知事物的比较性,我想接触 web3,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真的“很适合”做 web3。不仅仅是 985 网安系,并且是我的家庭成员都在金融业沉浮过。父亲做风险分析和证券交易,对金融行业还是有些许造诣的,母亲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和财务总监,对金融也有些理解。甚至爷爷都在银行工作过,一家子人的工作和金融离不开关系。但是他们给我带来的,不是"金融是赚钱的东西",而是"金融是风险很大的东西。" Web3 方向我也许会考虑,不过我还在犹豫……我还需要需要慢慢接触与接受的时间。


一场 CTF 新生赛

很有幸参与了今年 HNUCTF2025 的组织,尽管今年这场比赛的组织只是四个人的“草台班子”搭起来的舞台,但去年的我还只是一名“参赛者”,今年成为了“出题人”的一员,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的。 这很特别。我从玩家到了设计游戏的人,其实本质上我还是一个玩家。

我设计了 3 道题,两道是 web 方向的《鏈嶅涓嶅鐢ㄣ€◇》和《世界上最好的语言》,都是我的情绪化产物体现了作者对HNU选课系统的怨念之情

另一道是 crypto 方向的《小鸟》,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喜欢小鸟的!

其实我还设计了一道与 docker 逃逸相关的 Pwn,但是测试的时候问题频出,且不熟悉 GZCTF 的特性,生怕自己出的 Pwn 题让选手有了破坏比赛服务器的机会😭,加上当时忙于 CCF-CSP 的认证考试的算法练习,最终还是没有设计完毕,比赛开始之后我也没有重新修改的想法🥹。就让它好好地被搁置吧。(也许 HNUCTF2026 就用上了呢) 狼狈的记录

关于这场 HNUCTF2025 还是有很多想说的东西,不过我想要会单开一篇文章去维护我的社交 API,得先让读到这里的好奇宝宝们等待……(先等到 cry 学长或 l1uyun 学长写了再说……)


开始读书

最近很罕见地开始想要读书,于是在《毛概》这门水课中坐第一排看起了《我的阿勒泰》,还没有看完。看最初几页,感觉写作风格很像是,作者把自己写在日记本上的一两页撕下来,粘贴在了这本著作里。 我很喜欢读这种生活化的作品。这本书很棒,让我找到了第一次读汪曾祺的感觉。我不用记忆太多小说人名,单纯从个人的目光所及里看见新的生活方式就足以让我平静。 现在读博客文章,我也会被里面的生活化内容吸引。这也许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从小,读书对我而言是一种消遣而非提升思考深度的方式,我喜欢在文章里参观不同人的生活经历,阅读不同视角的故事。 这种状态也与我小时候幻想过的(或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幻想过)一种理想状态重合了:灵魂出窍附身他人,通过他人的视角看世界。每个人对书的喜好与认知都不同,但我相信能在这被短视频充盈的世界里,在读一本纯文字的文章中获得罕见的平静,也是一种难得的安宁。“书”和“博客”都是承载文章的一种方式,书更原始一些,我开始读书,更像是类似于在网络平台找不到感兴趣的故事了,于是也无可奈何接受了这几百几千年里的沉淀的推荐😂。


我能够平静下来写下一些文字,粗糙整理并且发布了,先这样暂时满足我的表达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