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就此沉沦

This post is not yet available in English. Showing the original version.

August 16, 2025

You switch it off. You switch it on. I’m sat there, holding on for the bomb.

我也许是厌倦了“积极向上”的生活。

不妨就此沉沦”本就是我半夜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这和我过去写的东西很不同,我过去都是从零星的 memos 片段里整合,然后勉强整理出一篇文章,要思考半天的标题。不过这一篇,不一样。 但我已经将近两个月没有“写一些什么”了,我其实很忐忑,我的文字本就拙劣,写下每一句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首先我想庆幸:今天是四六级出分的日子,我纯裸考的六级也是飘过了…… 我个人不想"应试性"的学英语了…但是自己又不注重语言能力提升这一方面,我很懒惰,我连打开英语卷子刷题的想法都没有,唯一的准备只有临死抱佛脚,在考前的凌晨记忆所谓的“英语六级必记短语”,当然,没有意义。 又知道沉浸式翻译出了个人隐私泄露的岔子,但依然会有人需要沉浸式翻译这款插件。 推特上有人"何不食肉糜"般的质问为什么"不学好英语",其实其中的暗讽部分也是正确的: 大部分人都很懒惰


最近我也在 Vibe coding,而其本身本来也是一种懒惰。想法输入到输出全部交给 AI,自己只靠动动嘴皮子就实现了功能,里面的代码甚至我们无需参与和浏览,但是懒惰真的很不好吗? 是的,我潜意识里觉得 Vibe coding 就是承认自己懒惰到连代码基础都不想学,并且懒惰简直是十恶不赦的事情。 其实想想,我对 vibe coding 的潜意识抵制本质上也只是一个"是否要学会手洗衣服"的问题。这里极端一点,我面对的对象是"内衣内裤",我其实是不想选择"手洗"的,有专门的洗衣设备,丢入其中节约力气,从让人晕乎乎的水雾里脱离出来,将需要手动的工作交给机器处理,何乐不为? 但是总会有人跳出来,说人要对卫生负责,自己的衣物也是自己搓洗更佳。而我自己就是那一个跳出来叫唤的人,不过批判的对象就是我自己。

vibe coding 让我完成了对个人博客页面的 about 页面,Astro 的个人 home 页面,完成了 memos-sorter 的编写。但其实我根本不懂 Python, PHP, Astro 这些我依赖 AI 组合起来的代码的含义。我只是提出了需求然后一个接一个的接力实现。出 bug 了,靠着 AI 依然可以解决诡异的问题。 然后我得到了一个依赖于 Imposter Syndrome 的结论: 我根本不会写代码。 然后我就常常劝说自己: 不妨就此沉沦? 那么沉沦可以带来什么? 询问 Gemini 这个问题的时候,Gemini 给我了这个答案:

当所有外界的标签(好学生、努力的人)都被剥离,所有力气都耗尽之后,沉沦让你看到了那个最核心的、赤裸的自己。 白天和黑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成了“醒着的时间”和“睡着的时间”。在这种时间里,你不再需要追赶 DDL,也不用规划“假期应该做什么”。你只是单纯地存在,任由时间像水一样流过身体。

像电影《奇爱博士》的完整标题一样: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接受自己的沉沦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和接受炸弹一样,本就是一种面对荒诞末日的黑色幽默和疯狂。


在知乎里看到一句“对准大一的忠告”(虽然我已经不是准大一了):

先忘掉在开学典礼上听到的所有那些“拥抱未来”、“放飞梦想”的漂亮话。那些是说给一万人听的。

沉沦在大部分人眼里等于“荒废”。沾染烟酒,沉迷游戏,甚至只是一天刷手机,都会被评判为“这个人要荒废了”。 其实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假期以来,我也大部分时间都焦虑于"假期什么都没做"这样的事情里。 我打开小红书与知乎,偶然刷到那些“6 小时学习记录”,还有什么“大一总结”,看着别人活力满满的努力,又看着别人在大一已经找到了实习/进了实验室,甚至是最简单的“别人大一 rank 都比我高”,厌恶着自己居然连这种狗屁不如的小事都能带动我的焦虑。 但我意识到这一点后,依然没有减轻我的焦虑感。因为这种感觉对我而言,不是想通了就能缓解的我的疲惫与我的上进心一直在打架,而我纠结于实行的每一个预言动作里。我很累。 这时候我会选择沉沦下去。继续刷着带来快速多巴胺的短视频。或者,一些我很向往的 up 主的长视频。


我很喜欢看 AL 小姐的视频,在 Arlene Libitina 的" 我曾真的以为,装成”文学少女”会被人喜欢 "。

我很喜欢简介里她的话:

我意识到,我花了半辈子去成为家人期许的“某种人”,逐渐沉浸在他人的评价中不能自拔,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同时我也足够幸运,遇上了我缺少的那部分,认识到让人真心喜欢并不需要什么优秀的特质和标签,最重要的永远是真诚的内心。我也希望,所有看到这段话的人,都能去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写下你自己独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AL 是我初中就十分憧憬的 up 主,在高一的时候,我悄悄在 QQ 空间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的目标很简单。能够无忧无虑过日子。每个人都一样。但每一天都有焦虑萦绕在我身旁。且我又很憧憬那些知心的智者,他们能力强大,足以自我满足那些在我看来更伟大的目标。 在我在狭小的现实世界中,那位获得了全国奖的强者在我眼中是无比的智慧。在我认识到的网络世界中,无论是 AL 小姐还是苏拉,亦或是其他的人,我关注的都是他们的能力与才干。与他们的智慧。 说来很直白。我会对那些资深掌握多重语言的人感到由衷的敬佩。在我看来,能讲其他语言掌握的人,必定是铁了心的努力的人。 或许是他们的兴趣,或许是他们的需求。但他们的智慧与付出,汇聚成了他们的能力与才干。气质不同于常人,在凡尘中闪耀。 是对比吧。是对比我才会感到迷茫。我知道,我没有这种气质。我知道,我没有这种付出。我的懒惰意志已经成为我的主体。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我似乎只是懂得读书吃饭睡觉玩耍的普通人,是无数分之一。 我远远比心中想的还要差。我的意志造就了我的迷茫。 我真的能去实现那个梦想吗? 我连所谓努力的付出的行动都没有。就像是屋前的自然美景,我却从未踏出过家门一般。那么,天天在床上嚷嚷着自然美丽风光,一定要看看的我,从不行动,又何来成果…

与生俱来的自卑,或许用在过去的我上很合适。 也许用在现在的我身上也很合适吧。爬不上顶点的焦虑溯源于不相信自己就是最优秀的的自己,作为长姐我还要树立榜样,作为留守儿童我还要学习优秀,不然等来的就会是失望。但我的叛逆期到了,是真的想脱离了。 其实写东西的时候,我依然有一瞬间的想法,觉得我写的东西“庸俗大众”了。扯那么多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To be yourself 的含义。不过转念一想,把一个谁都知道的道理,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重新走一遍,再讲给别人听——这或许就是文学和艺术。


我依然会焦虑下去。这是一个必然事件。并且我的情绪不是一直稳定的,我也在考虑去医院诊断治疗来稳定情绪带来的病理化的问题。但是我现在只能告诉自己的是:不妨就此沉沦。因为我太累了。一个深夜,半个用于焦虑,半个用于流泪,白天的我自然什么都不想做。 我不能再自欺欺人地表示我要积极起来,不能暗示自己要往积极的方向走,我想走哪就走哪,甚至是往消极的方向走都可以。我也不要再提醒自己沉沦之后要积极起来。不管未来,即刻愉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