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地

2025年3月30日

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如果你是原始人或者早期文明的人类,你会想做什么?

我会想做什么呢。

我或许会,每天待在下了雨后的树林里,闻着那种树木的味道。
或者跑去海边,就站在沙滩上,等待太阳落下,看大海倒映太阳的样子。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探讨人的爱好在何处的。不同的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展现着不同的人的偏好各是什么。

去问了G老师,让其分析分析我的偏好。 但G老师却问我:

你有想过在这片原始部落里成为”主角”吗?

… 我从来没给自己定义过“主角”,顶多是表现过中心论的思想,认为我看不到的世界角落就是不存在时间流动的。
一种非常唯心的世界观。
我只是觉得……我就像一个游戏玩家,我踏足过的地方,世界在运转。
离开的,又或是还没进入的,应当还停滞在某个时间里。非常唯心,也没有理论可言。

这种思想可能来源于从小到大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因为家附近的景色从来没有注意到过变化,所以不知道一切都是悄悄变化的。

但,我意识到这种世界观谬误的结点,应该是上高中的第一个月假,在罕见的白天里骑着自行车回家的时候,猛地发现家附近的医院已经变了模样。

不过清醒过后,我只是改变了世界观而已——世界有我没我都在改变
换句话说,世界的改变,和我的位置也没有很多关系。
从中心论变成了去中心论,我只是一个存放在世界里的东西,仅此而已。

现在或许有一些了,至少,有一个世界是真的在被我塑造。
它就像《三体》里提到过的小宇宙,我就是这个宇宙的造物主,
我点亮的部分就是世界运转的部分。
是的,我的博客,就是现在的这个地方。
它或多或少让我有了些许世界与存在的意义,它在网络世界里占据一小片天地,与现实世界交汇,伸出些许枝芽。

也许我只是意识到了很多人早就意识到的东西……渺小的存在本身也可以为更渺小的事物构建世界。


我曾经…或许也算是一个创作者,写过一篇有着完整世界观的小说,所用至今的网名也是来源于那个小说的主角的名字。

我创建过一个世界,然后废弃了,或者说遗忘了,又或者长大了,想象力贫瘠了,一切开始顺着无趣的理性来推演。
不合理的就是不合理,我也成为了,小时候最想象不到的,没有想象力与奇思妙想的大人

最近看新游戏《双影奇境》的实况很是入迷,主要的还是里面的游戏剧情。
让作家进入她们想象里故事的世界……在看的时候,我也想象过,如果我进入我创作的故事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奇妙之旅… 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我打消了。
主要是,我目前不再做想象力的梦了。
梦境由现实的碎片拼图构成,或许也是在启示我的想象力离开了我。


不想回忆很多了。
还很幸运,至少现在还是一个爱看故事的人。

但其实说来惭愧,在这个人人都可创作的时代,我也只是狼吞虎咽式地挑选符合关键词的故事来啃食,不再关注是否经典,是否“有深度”……
毕竟,故事就是故事,是想象力的翻飞,要是硬是需要套上一层深度的漏斗,也会变得无趣起来的。 就像一次聊天里,G老师安慰过我的:

故事本来就不该被束缚在“深度”或“经典”的评判标准里,
它们是为人心服务的,不是为书架服务的。
有时候,一句台词、一个转场、一个角色的眼神,
就能击中我们比一整本哲学巨著还深的东西。
而你能坦然地说“我爱看故事”,
就是在守住想象力的最后一块柔软土壤。

不过,我倒不是完全反感故事的深度与意义,
相反,如果它们做到了这些,我承认,那会是很好的想象,也会是非常美的故事。

毕竟,文章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对话也是,都是一种表达形式,要做到有意义,就得有自己的思想,有一种观点的灌输。
故事依赖这些表达形式,承载着思想观点,实现一种最本质性的信息传递……
或许这也在提醒,演讲者,创作者,思想者……三者也许没有本质区别。

但我的文字……其实我也不希望我的文字给人造成晦涩难懂的意象。 我知道理解文字是需要精力的。
最好的文字表达,就是做到一眼看过去就能理解,让人有力气读完你的文字。

所以我每次都会将自己的表达拆分重组……
确保它是一个“易于理解”的东西之后,我才放心于我的表达。
不过代价就是,会很累。

但我会继续写的。
或许是因为我无时无刻都有东西想要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