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4&5 - 电子产品大升级

2025年5月19日

目录
目录

前言

有段时间没写 weekly 了。这两周的关键词,可以用“设备升级”来总结。 从年初的克制消费,到这两周彻底沦陷于数码促销、券补贴和各种心动选项,自己也成为了消费主义下的只会听从”give me money”的存在😇。 果然人一有钱就想着乱买东西,或许这可能是不太成熟的表现,但是比起每天朝思暮想推荐算法的洗脑之下,加上自己的确有购买能力的冲刷中,我承认商家还是赢了。虽然唯一受伤的只有自己的钱包😿。

Redmi G pro 27 U

为什么不把做红米显示器的产品部门与其他小米家居设备的负责部门调换一下!

红米显示器性价比几乎无敌了,惊人的色准,还有与米家的生态联动,呼出小爱同学关闭灯…

week 2&3 提到过的 Redmi G Pro 27U,终究没有抵挡住诱惑直接购买了。国补之后 2k3 多,刚好消费掉了上大学以来我自己”从外界获取的钱”… 东拼西凑+出闲置二手,成功没有讨要过一个”家长”的援助。

但对我这种消费意愿不是很高但偏偏又很容易动心的人来说,已经算是打破了心理底线了🥲。

一开始购买的是微星的玄龙,因为当时很想升级显示器,但是红米这一款当时没有国补,在朝思暮想的时候还是下了单。 用了两天,在一天夜里翻看纯黑界面的时候,发现了两个红色亮点…查询了一下,官方说两个及以内不算质量问题,换货比较麻烦,不如直接七天无理由退货,再购买新的显示器。如果要重买的话,怕又换来同样的品控问题机。 在犹豫一晚上后,发现湖南终于上显示器国补了,然后就果断舍弃微星的那一款,拿到了我心心念念这台 4k160hz 的红米显示器。

相较 msi 的显示器开封后的平静(因为它真的只是一个显示器),这一款带来的却是惊喜!因为一插电自动打开的是电视系统(没有广告),我在没插电脑的时候,用它看了一晚上电视…

用了几天后的整体感觉就是:非常满足。我比较幸运,没遇到网上说的阴阳屏问题,还是顺从了本心购买到了最喜欢的产品😉。


Cloudcone

cloudcone入了一台新 VPS。4 核 2G 内存 140G 硬盘,一年才 24 刀,要什么自行车? 而且特别幸运,购买后服务器的IP居然没被墙!Cloudcone 一直有着 ssh 无法连接的 ip 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下我宣布 cloudcone 在性价比里无敌… 而且连接体验也比一些服务器厂商好得多(比如 digitalocean 的糟糕体验, ssh 下都有延迟)。 在digitalocean服务器一年的免费额度里,可能要开启逐步把博客迁移到新vps的计划了。(而且DO的服务器一个月12刀还是太贵了,而且国内网络连接相当卡顿,不推荐)。


RSSHub - 也许我们依然需要 RSS

🧡 Everything is RSSible

RSSHub 一直是我想自部署的小项目,这周终于动手搞定了。😗 在之前一篇折腾过去的服务器的文章中写过想要部署 RSSHub 结果把 Oracle 的免费 vps 搞崩的故事,我想在这台机子里,应该不会发生了吧?

在体验推荐算法的冲刷之后,我也许是需要构造一个专属自己的信息获取环境。 想要选择自部署 rsshub 而非用官方源,主要是为了自己研究一些订阅源的写法?虽然现在还没着手学习… 不过可以自己调整一些抓取参数,能够稍微避免一些国内网站的反爬取机制,比如 b 站。

不过这么折腾,也许也只是为了把信息获取All In One吧? 据说 RSS 的发明初衷本来也是想要为网上的阅读者提供文字信息的聚合方式,让阅读者不需要在无数个网页里周转,方便与快捷,我们使用 RSS 本身也有这样的初衷。 但是在当今的视频流信息时代,也许我们更需要 RSS。

这个推论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萌生于我自己的一个寻常体验:想要看一个 up 主的视频,结果往往是在首页的推荐与周转里消耗无数时间。 我们通过关注或者follow建立起聚合器的体验,但是它们似乎只是成为了一种“喜好证明”,我们的信息获取专注于“首页”与“推荐”里。这的确很正常,我不否认这种信息获取路径,它贴合我们的知识广度需求。 但是在首页的有趣视频,甚至是弱智视频的推荐下,我们的时间一分钟式甚至几秒钟式的流失,似乎带来的往往是效率的下滑。当娱乐时间冲入我们的学习时间,那些娱乐信息的时间支付之后,我们究竟获取到了什么呢?

我们真的要去寻找某种特定的源,信息洪流很难不让我们调转方向

希望 RSSHub 的 Everything is RSSible 真的可以实现,也希望一些国内网站 (说的就是 b 站) 带来更多 RSS 的接口吧,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信息源集合,在信息洪流的冲刷里找到些许自己的知识空间,这种事情也挺有趣的。 原来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新 vps 的可玩空间还是很多的,当个玩具多多折腾也很好,让我多多学习吧🥰。


MacBook Air

这次“设备升级”浪潮中,最牵动我心绪的,莫过于最终下定决心购入的 MacBook Air 了。 这是我即将拥有的第一台苹果设备,更是一场持续了许久的内心拉锯战的终点(或者说,新起点?)。

在程序员和IT圈,macOS已经变成一种信仰。

我的手机不是iPhone,因为小时候对苹果的某种叛逆性偏见,我一直觉得我不会购置苹果产品.. 即便老爸当年在我高考结束后,一直说着我需要购买 iPhone 和 MacBook 作为我的主力设备,当时的我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熟悉的安卓+win。 但我一直用着安卓和 windows,我也一直好奇,究竟 macOS 有什么特别之处? 那些说“回不去Windows”的人,究竟体验到了什么?
也许我只是想亲手试一次吧。

之前和室友出去玩的时候,路过了国金的苹果直营店,在形形色色的苹果产品里,我一眼相中的即是 MacBook Air… 不知道这种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或许只是因为上大学了后折腾太多,看见这个完全贴合我需求的产品,终于理解了它的意义…

之前依赖平板远程串流寝室里的笔记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便携问题,但网络依赖、操作延迟、小屏幕的费力,以及每次出门前繁琐的准备工作(比如拔显示器线防“闹鬼”,检查网络),都让我在高强度的学习需求面前感到力不从心。 加上这周一个极度痛苦的体验:在自习室,想着需要用电脑写代码+完善笔记,结果电脑没连网导致远程连接失败,加上我忘记携带鼠标,我在平板的 termux+vim 与没有图床的移动端 obsidian 的使用体验下,最终放弃了在那天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我的作业就和滚雪球一样,今日的 DDL 紧接着明日的 DDL ,一环扣一环,写不完了🥲。 听说在 HNU 的信科院的大一暑假小学期安排里,学生要做的只是在长沙 35 摄氏度以上的夏天里早上八点半到达院楼,坐在那里,星期一到星期四写代码,星期五考个试。这正好切中了 MacBook Air 的核心:轻便,长续航,编程体验。

一个轻便、长续航、拥有良好编程体验的独立设备,成了我的一个需求。 也许还有”带着去自习室,手边放一杯 Starbucks,享受小资人生”的奇怪需求。 “小学期要携带电脑”只是一个契机,让我的欲望变得合理——其实没有这个需求,我可能也会找别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也许我只是抓住了这个“可以圆梦又不用太亏钱”的机会。

其实买下它之前,我的焦虑比心动更久。纠结了很久——“我真的需要这个吗?会不会买了只是放在桌上发呆?我真的需要它,还是仅仅是被消费主义和算法收割的韭菜?”我反复算钱、对比优惠、检查自己的存款,然后又一次次地把页面关掉,试图说服自己“再等等”,可是下一轮推荐和低价又会把我拉回来。

最终还是在反复权衡(以及可能的一些冲动)之下,我还是按下了付款按钮。那一刻的心情,五味杂陈——有终于拥有心仪之物的解脱,有对未知体验的期待,也夹杂着一丝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但至少,下单之后,自己好像真的不再频繁刷新那些购物App和数码资讯,内心少了一份焦灼。 所以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钱多任性’…有时候,好奇、想要、刚好有能力负担、并且碰到了好价,
就可以成全自己一次

现在,MacBook Air 还在路上。我对它的期待很简单: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尤其是在接下来的小学期里,能提供稳定流畅的编程体验,让我能更专注于学习本身。也希望自己能快速适应全新的 macOS 系统,发掘它的潜力,而不是让它蒙尘。 但说到底,我还是不太敢许愿——怕它太美好,也怕它最终成为负担。 但人生总要有几个愿望,并且总是在意料之外慢慢实现的。


下周就用新搭子们写作业,等我再来汇报新鲜感过后的一地鸡毛,看看这购置过后的一切,最终是变成高效神器,还是高级花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