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2025年4月15日

最近忙碌于期中周。但忙着忙着,又回想起过去的几年。坐立不安,于是记下来了。

拼拼凑凑,欲言什么,又不知真切的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只是突然回忆起来了它们,然后放置在这个地方,好让我去彻底地忘却?总之它们存在了。


想起高中的一些事…… 我高中其实经常因为“落后于他人”而悲伤或者焦虑。 高一的时候,作为班上的“倒数”女生,我看那些女生的排行榜里都观察不到我的时候……我心里一直有个结。我甚至会为了去提高些许班级排名,做一些在周考里作弊的事情,只是为了提高一点名次,让我不显得“垫底”。

也许是因为高中进入的是拔尖班,而我并不是那种基础好的人,特别是,不是数理基础好的人。那时候我也还没有意识到也不会意识到,这是我还没适应新的班级生活的表现。


高二的时候,我记得参加过一次运动会,不过是集体赛。 我在一次集体合作赛事中摔倒了,把我们班原本的优势失掉了。 虽然我浑身是伤,但谁也不知道。我一个人参加完后悄悄回去了。 我知道没人会因为这种事责备我,我也不在乎我们班级在那场赛事的排名。 但那天我居然哭了。 而且越哭越激烈,以至于同学注意到了我,问我发生了什么。 我只是回答:“想到了一些悲伤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情。” 可是我哭得真的很厉害。 现在回想,我甚至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哭了。


高考。 非常意外地,成为了全班第一的女生。 虽然不是全班前十,因为高考数学实在是一场滑铁卢,语文成绩也偏低…… 但女生第一,终局,给了我。 我没有喜悦。 反而从老师口中得知时,第一反应是惊讶,因为我一直以为女生第一会是另一个人。 我当第二名就已经很满足了。 真的,没有任何喜悦。 只是知道了而已。 因为我自己也知道,我的成绩够不上理想大学的理想专业,那时候我满心都是忧郁。 然后,我来到了大学。


上大学之后,我成长了很多。 我不再像高中那样,把“学校的档次”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准。 但我只知道,大学一年学到的、成长的、了解的事情,比高三一年多太多了。 将一年时光返回到那段枯燥、压力巨大的、而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高考备考中, 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她不一样。 她退学复读了。 她高考成绩比我低了二十多分,只能勉强去一个普通的学校,选择她喜欢的物理学专业。 而我,成了班上的理科类女生第一名——但我一直以为,那位置本该是她的。 我知道她不甘心。 我也知道,所有人都明白她绝不是那个水平。 如果是我,去一个自己完全不喜欢的学校,我可能也会退学吧。只是……我也会害怕,如果再来一年还是失败呢? 我很矛盾。我理解她。 因为我一直憧憬她,拿她当榜样,甚至目标。 可我连她的联系方式都没加。 因为我也觉得没必要打扰她了。 我知道她的心理状态一直不太好。 ……但我内心还是在,在乎她


……我又想到一些事情。 我有时候会想: 如果我的高考分数再高几分,进入了从小到大一直期待的,CSU 计算机系,实现了我的儿时梦想,现在的我是什么模样? 我会开心吗?肯定会的。实现梦想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 但我也清楚,那样的我,不会是现在的我。 我可能会焦虑于专业分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之间犹豫不定,不像现在,我直接选择了信息安全,目前为止,还没有后悔。 我可能会尴尬于学校知名度。在外面说 CSU,很多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我可能还要报湘雅的名号才有人知道。 不像 HNU 那样清楚直接…… 还有很多很多,但都是“如果”。


我看完了《星际穿越》。 我在想,过去那些巧合,那些意外,那些“差一点点”,是不是都是未来的我在干涉与改变? 那些时刻,是不是某种意义上,是我自己在构建我的命运? 所以我们只能顺着时间走,顺着命运走。 我突然想起我曾经看《哪吒》,里面有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当年我对这句话没有特别的感觉,也没有心潮澎湃。 直到现在,直到我看完《星际穿越》,我才猛然感受到:

有没有可能,我就是我的命运? 所有意外与巧合,都是由我引入、构建、干涉、重组。

……很美妙的想象。


唉,其实我还是会焦虑保研的事情。 最近又来了九个转专业的,转到这个专业的,基础分数肯定不会低,我的排名估计要往后掉几位……而我的成绩本来就在边缘线上。 (不好意思,我知道我是个大一的学生,就已经焦虑保研,甚至为了分数想着当做题家,这种从某种角度世俗又对现世毫无意义的东西了。) 真是矛盾的自我。 我也在想,自己为什么想要保研?为什么不像所见到过的人那样追寻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许只是因为 HNU 本就不是我最初向往的学校,所以我想通过研究生这条路,去前往一个“更好”的地方。 也许只是一种应试教育带来的阴影。 或者,也许只是我单纯的不知目标的随波逐流。


家里人说,如果我要读研,他们会全力支持,连读研的学费都准备好了。 但我真的很纠结:

我是要成为一个学历更好的人,还是成为一个活得更踏实的人?

如果为了保研,就要把每一门课都学到极致、为了一分的成绩绞尽脑汁、每一次作业都算计得精准—— 我做不到,也不想那样做。 我和一个转专业的学长聊过,他很好,很温柔,也很认真。 但他对分数锱铢必较。他能写10页+配图的实验报告,只为了那多出来的5分,换算下来也许0.1分都不到。 我就写了两页,交了,照样拿到95。 我不觉得谁对谁错,但我真的觉得,为了分数去魔怔地消耗自己的时间,有点……不可能是我。 那么,很多人上研究生,是不是有很多是为了多三年缓冲时间呢? 我不知道。毕竟现在的我如同高一的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我不打算“考研”,最主要的原因是:

我无比讨厌政治。

不仅是那门“政治课”的考试内容让我烦躁, 而是我从心底厌烦政治上的一切东西。我受不了别人无休止地谈论政治,更受不了看到无论是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都在这种宏大叙事中挣扎、裹挟、无法自拔。 无论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我都不想接触,也不想看到。 它会污染我自己。 那不是我想关注的世界。 我只想去靠近真实的事物—— 而不是卷进情绪洪流中、被巨大的结构碾压着去发声或沉默。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去读研,也一定不会是“考研”, 而是走保研这条相对安静的路。 再不济,也会选择完全逃避考试制度的方式… 因为我不愿为了一个学历,去换来我心灵的杂音。


我也许只是想过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或许在那篇《存在之地》里可以看出来一些,虽然我自己也没有完全看透我想表达的东西。 我看到的只是:

学历方面,研究生听起来比本科生厉害;就业方面,有经验的听起来比没经验的厉害;社会方面,工资高的人听起来也比工资低的人厉害。

……但世俗意义的“厉害”是可以无限叠加的,它没有终点

我现在为止,还没有“后悔”过。似乎任何事情的发生我都可以接受,特别是那些由我决定的。 但我会“焦虑”于做出选择前的每一分每一刻。


焦虑之后,无意间发现喜欢的视频博主更新了,我喜欢看旅游 vlog,也喜欢观赏他人无边无际的自由。

以前一直以为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但渐渐发现,你想要的,终会以某种方式来到你身边。 就像吸引力法则所说的那样,人的心念,总是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 当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帮你实现。

过于巧合。也过于击中了我。

当然吸引力法则不是玄学,而是持续行动的结果。 站在原地,风只会绕过你;而勇敢前行,运气才会为你停留。 当你开始行动,美好的人或事,自然会被吸引而来。

也许我一直都在行动着。 我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