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2025年3月20日
目录
目录
大学
大学在哪里?
我最开始注意到 skywt 学长的是,别人博客里引用了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请把大学四年当做 gap year 度过。』
大一上的时候我就想过这个问题,我上大学前对大学充满了憧憬,我可以用电脑敲代码甚至上敲代码的课程,不用死板于语数英物化生…并且大学中的学习生活应该也没有高中那么紧张,我不需要因为每一次的月考而焦虑不已… 但上了大学一个学期后我意识到,应试教育的伤疤还在我心中,我依然会因为考试成绩没优秀而感到焦虑,依然会苦恼于数学题物理题不会做而痛苦,甚至如同高中焦虑高考成绩一样焦虑自己的排名与绩点… 但,大学不是一个寻找自己的地方吗? 大学,不是一个自由的学校吗? 它提供平台,资源,我们在里面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看更大的世界,才是我最初对大学的认识啊。
怀疑
意义
上周做完了第一个大学物理实验,应该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自己做的物理实验。 实验挺糟糕的。进入实验室,我看着自己的设备,哦,全场最垃圾的设备,还是沉思了许久。不是沉思自己为何如此倒霉,而是我在想,
- 学习如何测量材料杨氏模量,有什么用?
- 我连杨氏模量的概念都不知道,突然让我测这个,这课程不纯扯淡吗??
- 我学信息安全的,软件类的,让我去做工科材料类的实验,我能学到什么???
萱说自己很惊喜这场”生动好玩”的实验,其实我还挺震惊的,也许是自己对物理实在是厌恶至深,对物理这门学科也只是留下了痛苦的印象,带了点个人滤镜吧。 想起来高中的时候,每天盼望盼望的是,『上了大学后我就不用学这些狗屎物理了』,现在物理成了我的主修课程,也算是命运对我的嘲弄。
只是我还是不理解大学物理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在大学的课堂上我再一次听一遍牛顿三定律,动量动能等等这些高中看到就想逃避的东西,我又想起来,高三时我强忍着恶心把全国各地物理高考真题刷了45套后才得到了唯一一次物理85+的高中成绩,也是高考成绩,是死得其所。 讨厌物理。尤其运动学和动力学。
更讨厌这样的课程安排。信息安全 or 软件工程,多来点数学我都能接受,也不奢望学校在大一就开设软件操作课程。信科院 csp 要150+的毕业标准也是把每个人往计科方向上培养,没见过什么专业区分,至少大一没有,大二也没有。 只是感觉大学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依然困在漩涡里。
形式主义
虽然高中时期就对大学形式主义乃至社会形式主义的盛行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发现这种生理性的不适还是无法避免的。
尚且不提上个学期丢掉脑子手写3000字自我剖析的心理报告的意义何在,设计无数课程最后让学生刷网课抄 ai,让计算机学生练练字,让人文班学生写写数学题,来做评价标准,我能理解这是在给教师提供职业岗位。
但举办一系列形式主义大赛,并让班干哭爹喊娘地叫人参加,实在是不理解意义何在。
不知道地还以为回到了高三的百日誓师呢。有些许生理性不适了,只能作罢,清空记忆吧。
失望
我抱着对黑客的崇拜心理与自己维护校园电脑的微弱自信,将高考填报志愿的”信息安全”或者”网络空间安全”放在了所有院校的第一个。 然后我发现,这只是给我一个所谓身份,比起出路,或许还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想着,既然来到这里,就来多多寻找一下同样想当黑客的和我一样的中二人吧,结果一环顾,发现这个专业,甚至这个学校里,基本上只有我抱着如此天真的想法。 调剂的,落榜的,不感兴趣的… 我只无言。孤独地往前走。对大学又增添一层失望。
新的失望,或许是自己的烙印。 我依然焦虑着成绩与排名,如同高中一般。低了我焦虑,高了则安心,心情随着排行榜而摆动。 我不喜欢。不喜欢这样的心理,更不喜欢依然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自己。 也许小镇做题家的思想一直没变,因为我本来就来自于小县城,对外面的世界很是向往。总有一种错误的认知,或者说思想钢印,在自己的世界,落后代表着我失去了逃往更大世界的机会。 我很想告诉自己已经不会这样了,但烙印依然在,于是对大学产生了又一层失望,但这一层失望是由自己镀成。 也许需要真正进入大的世界,这层镀膜才会渐渐消融罢。